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馆 >在交流互鉴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例子(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永续发展)

在交流互鉴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例子(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永续发展)

作者:王波(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世界汉学大会上海论坛的贺信中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取得了丰富的发展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深刻的内涵”。追根溯源才能认识现实。世界上只有文化基础才能识别今天的中国,文明互鉴才能共同进步。”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从文明视角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提供了根本指导。

在交流互鉴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例子(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永续发展)

追溯历史源头,了解现实世界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追本溯源认识现实世界,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基础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即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分析和对实际历史事件的分析的有机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共产党宣言》 《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引用了大量的世界历史研究资料,保证了分析判断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解释和分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按照辩证逻辑系统研究世界历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把握现实社会的发展规律,因为“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中的人”。进而实现“改变世界”的哲学使命。马克思从历史研究中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将其运用到现实社会中,并以此分析现实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状况,为人类思想史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只有追根溯源,才能认识现实世界”的重要论断,激励我们科学把握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国际政治格局、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要求我们坚持历史思维,以史为鉴,鉴古鉴今,善于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实际工作,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能够认清来龙去脉。在进行文明交流时能够把握不同文化的发展脉络。

循文化根基了解当今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了解这个国家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今天这样,才能了解这个国家今后将走向何方、不走向何方。”未来。”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这意味着“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认识古代中国,就不可能认识现代中国,更不可能认识未来中国。” ”

“循文化本”不仅要致力于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更要从历史发展中深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渊源。 “文化之基”之所以能够成为“认同今日中国”的必要条件,是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深厚的基础。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流,必将进一步拓展我国的建设。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资源。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无论是对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表达,都没有被历史蒙尘。经过创造性转型和创新发展,我们仍然处于现代时代,时代仍然充满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只有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话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进一步培育建设现代文明的文化沃土。中华民族的。

“遵循文化之本”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协调推进。在家庭教育层面,潜移默化地启发青少年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层面,要运用理论化、系统化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充分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中的核心思想。和重要论述,通过研究历史,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些经典作品的写作背景和当代意义,把握其文化精髓和当代价值;在社会教育层面,充分发挥公共媒体、社交平台、文化机构等主体作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全社会成员共享教育成果。文化建设。

坚持文明互鉴、共同进步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对不同文明的态度关系到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世界的和平发展。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与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方位,决定了中国各种宗教信仰多元共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开放性,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决定了中国将继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是搞文化霸权。它决定了中国不会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对别人施加压力,决定了中国将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会形成各方团结又对立的小圈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一重要讨论体现了对待文明交流和文化传播的科学态度。每一种文明都凝聚着人类文化的思想精髓,都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积淀。正确把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不仅要看到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在历史背景、基本理念上的差异,而且要准确把握二者在发展的具体历史情境中的张力。人类文明;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任何一种文明,无论起源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是流动的、开放的,各有千秋、各有特色。

从实践的角度看,“万物相生而不相害,道并而不相争”。不同文明可以通过交流互鉴共同进步,有利于推动全球文明倡议从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一方面,人类文明的进步绝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共享美与美”。这就要求每个文明的发展必须考虑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实际情况,而不能照搬。其他文明的发展路径。在文明互鉴的基础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可以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尊重彼此文明差异,在平等相待基础上求同存异,实现文明交流与沟通。另一方面,随着全球交往实践不断深入,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已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各方要凝聚共识,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当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不断加大。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再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选择。特别是要凝聚各方共识,加强全球治理。集体行动。实现国家间合作的顺利发展,需要正确处理文明差异问题,“文明互鉴”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正确思路。 “互学”表达了一种相互关系。在文明交流过程中,各个文明必须把自身和其他文明视为推动文明发展的主力军,谋求共同发展,遵循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真正促进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