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国学文化讲座东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国学文化讲座东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教育部到底设立国学教育专业了吗?
据悉,从明年开始,教育部将在高校本科专业增设“国学专业”,目前东北师大、北京联合大学等高校已经在考虑招收“国学专业”学生。据《北京晚报》报道,随着中国传统文化近几年越来越受关注,各校纷纷在课程中增加了与“国学”有关的元素,而全国的“国学教师”有多达百万的缺口。为改变这一状况,明年教育部的高校专业设置中将首次增设“国学教育本科专业”。
东北人大多数都是山东移民后代,东北人和南方的客家人是一样的吗?
客家人,之所以会被不少人认为是相对“最纯正的汉人”。其实,那也是因为文化习俗和特殊历史环境下,所造成的。
我们知道,传统汉人都是以父系血缘为基础的宗族文化认同,所以极其重视血缘传承。这种情况,多普遍存在南方。其中,传统客家人就非常重血缘关系,对祖宗极为崇敬,把祖宗历来都是当作神灵祀奉。每个宗族建立祠堂庙宇,会划定一定数量的田产作为祭祀祖宗的蒸尝。祭祀时,男丁会全部参加,按世辈和年龄排列。每个姓氏都修编族谱,都把祖宗的事迹和族人的世系加于记录,一代一代的留传。所以,不同于北方常年战乱变更,在南方山高林密,封闭环境下,最大限度保留了族群特性,客家人保留下了更多古汉族文化传统。
客家先祖,原是中原贵胄,书香世家。他们主要是因北方中原地区战乱而被迫南迁的。因为了保留中原人的一些族群习惯,往往都会在人烟稀少的群山中辟谷而居。历史上“土客分明”,客家人以中原人而自居,文化习俗上明显乜不同于本地“南蛮土著”。所以,相对于“土著”而言,至今南方有些少数民族民族,也会把汉人笼统的称之为“客家人”。
比如,我们从客家人的特殊的围屋式建筑,也就能看出其特殊生存需求的写照:“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以防御安全为基础的封闭社会”。圆形或方形的围屋,内部有充足的空间安置人员粮草,外部则可以完全封闭成为碉堡。设计成这种形状的目的,就是为了抵御土著居民和山贼流民的袭扰。以前客家人的生存环境之恶劣,一望便知。
由于这些地方道路险阻,舟车不通,历来极少受到外界的干扰,所以他们才有机会最大化,更多的保留了原有的语言、风俗和文化,并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慢慢演变过来,形式独特的文化传统。
东北人应该有部分是山东移民后代,这是有史记录的。但客家人不一样,陈春声对客家的研究也是以罗香林的客家研究为起点的。他发现在韩江流域,以语音作为分类标志的有关“客”的文字资料,见于雍正《揭阳县志》对清初当地的一次动乱的描述,说明在17世纪40年代,“客”已成为当地人所接受的方言群体分类。到康熙年间迁界与复界时期,先有沿海讲福佬话的人群进入客家山区,后有包括不同方言的人群迁入平原及沿海,随后便出现宗族大量建设的现象,许多族谱中便出现了祖先自中原迁至宁化石壁,再迁到现居地的故事。直到咸同年间的土客大械斗和晚清城市的兴起,以及进化论思想的传播,才造就了“近代种族”意义上的客家。他表示,在晚明以前,当地是没有“客”或“客家”这样的族群分类的,这个后来称作“客家”的人群应该同瑶、畲一样,是居住在南岭山区的土著。
学者认为这与明朝初年粤东北人的入籍问题有关。当地的土著、贱民为了取得合法身份,千方百计地希望政府把他们纳入户籍当中,为了与已经在籍的那些人保持一致,便采用了中原南迁的说法,以证明他们的中原身份及其正统性。这个传说的普遍化是在面临入籍困境的情况下造成的,是与明朝初年闽赣粤湘边区特殊的社会环境有关的。因此,无论是由于表面上的强调来自中原正统的身份,还是由于背后所反映的对入籍的追求,在学者看来,这一传说都是明清时期闽赣粤湘边区地区国家认同建立的手段和结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国学文化讲座东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国学文化讲座东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