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德州传统文化实践感悟体会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德州传统文化实践感悟体会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你参加过家族祭祖活动吗?对传统仪式有什改进的想法?
谢谢邀请,每次祭祖仪式我都会参加。至于传统仪式的改进,主要在我们这结婚仪式有些改进,从前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这三拜都是磕头叩首,文革时期改进给毛主席三鞠躬,现在又恢复了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但是这三拜不磕头只鞠躬。从前我们这里,人死之后孝子马上赤着脚去庙里烧纸,称为"报庙”,直到出殡孝子要报七趟庙,但是现在只报二次庙。从前丧事都点"三眼枪",现在都点二踢脚(两响),这也是改革吧。
谢谢邀请!
我老家没有家族性祭祖活动,都是各自去墓地缅怀先人。
祭祖活动电视上看过,不知道是不是真是存在的。我个人很反感拿烟酒肉食供祖先,因为我觉得祭祖是很神圣的事情,吸烟喝酒本是恶习,不该出现在那个场合。至于肉食,说白了就是动物尸体,杀死动物去祭奠自己的先人觉得好残忍。上天有好生之德,应该敬畏生命!
祭祖焚香不要用化学香,污染环境,我比较喜欢买鲜花祭祖。其他的感觉没什么了!😁
我是德州,家族祭祖活动分多种。清明,中元节,寒衣节,自己的爷爷奶奶祭日,这些活动我参加过的,是和自己家人。
家族祭祖比较大的是春节请爷爷奶奶,在年三十这天,几乎所有能走路的男丁都要去,拿着香,烧纸和爆竹等,一路噼噼啪啪,在墓地跪拜祖先,念叨祖先沟通后请他们回家。性别原因,我没有去过,事实上几乎没有一个家族女孩或者媳妇在这个时间去墓地过。记得有一年,有家族小孙女,三四岁吧,非要追着我大哥,即她爷爷,要跟着去。大哥说啥也没有带她去。当时我侄子也这么小,他愿意跟着爸爸他们去,很自然的就带上他了。
回来后孩子问,爷爷奶奶在哪里呢?怎么没看到跟上来?……路上你们过那个沟,爷爷奶奶跳得过来吗?爸爸他们图省事,回家时抄近路了。
家里没有儿子的,也没有让女儿去过;招女婿的,那个女婿可以去。初二再把祖先送回去,而且起大早……觉得特别有趣,大概是祖先那个时代,起早赶路。
我们家族没有祠堂,有家谱,挂堂屋的,也有一本光绪年修的本子。
有人去世,家族人员分男女辈分排队去土地庙上供烧纸,一共是七次。土地庙我没有见过,是以前被拆了。现在是一个很小很矮的砖房子,仅能供一个人跪着烧纸。赶上阴天下雨或者大风,在里面烧纸方便一些。头七五七上坟,家族近门有人去世,男女皆可去。我们这里祭祖就是上坟。
别的祭祖活动基本没有了。图片那堆土疙瘩是我祖先的坟墓,我们李家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过来六百年,家族最老的安息地。那天路过,有点感慨,随手拍照了,给大家看看吧。
对于传统仪式,觉得烧纸有点危险,特别得注意安全。春节祭祖不许女孩去,现在说来是性别歧视,以后可以放开这些。别的就没有什么想法啦。
我是客家人,客家人扫墓不叫祭祖,叫醮墓。从春分到清明都可以去扫墓,听老人讲:春分一过地墓门就会开门,暮门开了祖宗就能收到阳间人的礼物了。一直到清明为止,清明一过墓门又关了。客家人醮墓还有一个规定:说没有“上闰”的小孩不能去扫墓,因为他们看到鬼出来吃东西会出声,这样会吓跑鬼。我们小时候看到醮墓的人群就会唱顺口溜:醮墓吾撒粄,跌烂膝头板,醮墓吾割鸡,一路跌至归。
德州哪些文化是国家非物质遗产?
经文化部评审和科学认定,山东德州“德州扒鸡制作工艺”和“德州黑陶烧制技艺”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截至目前,德州国家级非遗项目增至4项。此前,《临邑一勾勾》和《宁津杂技》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德州扒鸡是中华传统名吃,鲁菜经典。德州扒鸡制作技艺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德州扒鸡就被列为山东贡品送入宫中供帝后及皇族们享用。五十年代,国家副主席宋庆龄从上海返京途中,曾多次在德州停车选购德州扒鸡送给毛泽东主席以示敬意。德州扒鸡因而闻名全国,远销海外,被誉为“天下第一鸡”。
德州黑陶是中国黑陶的一种,古老的汉族制陶技艺,因出土于山东省德州市而得名。中国黑陶距今已有约6000年的历史,德州黑陶德州陶器起源于龙山文化。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汶口——龙山文化。古代汉族先民崇拜黑色,黑陶中的蛋壳陶为当时最高规制的祭祀用礼器。
"一勾勾",是民间流传的、古老的稀有剧种之一。发源于山东禹城、高唐一带,是在流行的花鼓基础上发展而成;在发展过程中,曾受梆子戏的影响。据老艺人传说,这个剧种始于明末、盛于清代、民国。关于"一勾勾"名字的来源有两个版本:一是说"一勾勾"的名字一勾勾自"一讴吼"。由于"一勾勾"的唱腔中带有一讴或一吼,演唱中一讴吼、一讴吼的,时间长了人们就把它说成了"一勾勾"。另一个版本则说:"一勾勾"代表了鲁西北及周围区域的说唱风格,曲调质朴自然、活泼,是当地劳动人民自然流露心声的一种唱腔。在鲁西北曾有"听见一勾勾唱,饼子贴在门框上"之誉,形容它像钩子那样动人心魄,把人们一一勾住不放,"一勾勾"也由此而来。
宁津杂技是山东省的传统民间杂技艺术之一。以其久远的发展历史、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演出技艺,对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在行内还流传着"没有宁津人,难成杂技团"之说。2008年6月7日,山东省宁津县申报的"宁津杂技"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序号:822 Ⅵ-50。
嫦娥奔月在潍坊为什么能广为传颂?
说起嫦娥奔月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这个故事的发生、涉及的主要人物都与山东潍坊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嫦娥奔月在潍坊地区也被广为传颂。
先来理一下嫦娥奔月涉及的主要人物和关系表:丈夫后羿,妻子姮娥(即嫦娥),第三者寒浞。故事开始于山东济南、德州一带,故事的大结局则在潍坊上演……
1、嫦娥奔月故事被美化
按照传统说法,嫦娥奔月大体经过如下: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在山里打猎,于月桂树下邂逅美女嫦娥,以月桂为媒结为夫妻。后来天上出现10个太阳,后羿开弓射落9个,只留下1个……因此很多人投奔后羿学习射术。
在众多徒弟中有个家伙叫逄蒙,趁后羿外出打猎时,向嫦娥讨要后羿从西王母处要来的长生不死药。嫦娥誓死不从并趁机吞下仙药,就飘到月亮上成了仙。后羿闻讯后痛不欲生,每年中秋月圆时摆香案,放置妻子爱吃的鲜果,遥祭广寒宫里的嫦娥。
这个故事完全是民间杜撰,是对一段真实历史的美化。其实后羿是夏朝“乱臣”,发动叛乱夺取了王位,在后世儒家文化中这种行为无疑要受到抨击。因此,后羿作为曾经的一代君王,更多扮演的是神话人物,他和妻子的爱情也被编成奔月的故事。
2、真实的历史是怎样的
真实历史可能出乎你的想象。嫦娥,是汉朝时为避讳文帝刘恒改称的,原名叫姮娥(或纯狐),出身于东夷族以九尾狐为图腾的部落。夏朝帝相继位后,封于鉏地(今山东济南)的后羿先迁居于穷石(今山东德州),后起事夺取王位,帝相逃亡到商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德州传统文化实践感悟体会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德州传统文化实践感悟体会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